瓷器是我国中的瑰宝,从古至今陶瓷器在人们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作为日常生活当中的工具,常有破损. 由于时代的进步,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,现在存留下来的大多有缺,还有一些已经消失殆尽了,导致人们无法真正的了解瓷器的本来面目。为了能让陶瓷器体现它的,还其本有的历史、科技及艺术等内涵,我们要对那些缺的瓷器进行修复与保护,使它发挥出本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。 对于瓷器的修复,是对历史的尊重,我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还原真实。其本身的物理性质决定了瓷器本体易碎,然而有色*脱落等特点。所以如何修复瓷器显得尤为重要。
陶瓷简介:
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-2000年(新石器时代)就发明了陶器。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,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。陶瓷则是陶器、炻器和瓷器的总称。古人称陶瓷为瓯。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,经过配料、成型、干燥、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。
陶瓷修复工艺修复顺序:
1、清洗;
2、粘接;
3、打底---补配缺,打磨;
4、做底色;
5、做釉下彩;
6、仿釉;
7、做釉上彩;
8、做旧;
尊老敬老,是善良天性的体现。而汉明帝借此机会展示自己尊老美德,无疑是希图笼络人心的秀。不仅仅是提倡,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。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。
寿星画册
寿星画册(18张)
王杖,也称为鸠杖,因为手杖的*是斑鸠鸟的雕像。皇帝赠送鸠杖给老年人,据说因为斑鸠是不噎之鸟,意思可能是祝愿老年人饮食安康,健康**。那么这柄手杖代表怎样的特权呢?
寿星即老人星,西方天文学里的名字是船底座α星,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,在中国北方地区其实很难看到。司马迁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中记载,秦朝统下时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,供奉南极老人星。但供奉他的理由,却与2017年大不相同。大意是说见到寿星,天下太平;见不到就预示会有战乱发生。早期著作中,也讲到如果老人星颜色越是暗淡,甚至完全不见,就预示将有战乱发生。